
恭喜!您已經訂閱成功。
你的訂閱失敗,請稍後再嘗試。
請輸入正確的電郵地址。
在香港,不論男女,肺癌均為頭號致命癌症。根據醫院管理局香港癌症資料統計中心2013年的統計,當年死於肺癌患者超過有3,867人,佔所有癌症死亡個案的28%,死亡比率更較第二位的大腸癌高出一倍 。肺癌一直是香港男性第一大常見癌症,亦同時位列女性常見癌症的第三位1。
正因肺癌之來勢洶洶,醫學界一直致力研究治療肺癌的新技術,除了傳統的化療、放射治療及手術以外,標靶治療於肺癌的角色亦愈見重要,為肺癌患者帶來治療的曙光。
肺癌早期病徵不明顯,而且治療複雜,故可說是神秘的癌症。究竟,何以會患上肺癌?為什麼治療面對不少挑戰?
什麼是肺癌?
肺部由左肺二片、右肺三片的肺葉組成,並由氣管、支氣管、細支氣管及肺泡組合一起,成為人體重要的呼吸系統。癌細胞生長於肺部任何一個部位,便會形成肺癌,而肺癌細胞的生長,常見始於氣管壁2。
誰是肺癌高危群?
肺癌成因複雜,可以受到先天與環境因素等的影響。不過有幾個風險因素(risk factor)已為醫學界認同:
年齡:年紀愈大,患上肺癌風險愈高,整體而言,65歲以上人士患上肺癌的風險較大3。外國則有研究指,肺癌最常見種類──非小細胞癌症(NSCLC)患者平均年齡為70歲,年輕患者屬於極少數,每100名肺癌患者中,只有12人年齡低於55歲4。
吸煙:吸煙是肺癌的最大風險因素,現時已知香煙含有超過50種致癌化學物4。吸煙者患肺癌的機會率比非吸煙者高900%(10倍),煙癮大的吸煙者患肺癌的機會率更高達1400%(15-25倍)5。值得留意的是,不只香煙可致癌,吸食其他種類煙製品,包括濾嘴、低焦、雪茄等,肺癌風險同樣較不吸煙人士為高。二手煙則可引致非吸煙者患上肺癌──二手煙物質已被美國環境保護總局界定為引致肺癌的原因之一,並被列為甲級致癌物,增加患上癌症的風險6。
家族病史:以往曾患肺癌或近親有肺癌患者,均屬高危。若家人是於年輕時患上肺癌,或超過一位家庭成員罹患肺癌,風險更高4。
曾患癌症:曾患其他癌症、特別是與吸煙有關的其他癌症,如頭頸癌等,患上肺癌風險亦較高。此外,若過往曾因治療其他癌症,而接受過胸腔的放射治療,日後患上肺癌機會較普通人為高4。
接觸化學物:接觸鈾、砷、鈹、鎘、鉻、鎳、石棉、煤煙、煤灰、矽土、柴油煙霧等等多種化學物質,均有增加肺癌的風險4。
曾患其他肺病:曾患肺癆或其他嚴重肺部感染人士,或慢性阻塞性肺病患者的肺癌風險亦會較高4。
香港發病率
根據醫院管理局香港癌症資料統計中心於2013年的數字,肺癌是香港第二大常見癌症,更是男性十大癌症之首,當年有2,994名男性證實患上肺癌;肺癌亦屬於女性常見癌症的第三位1。不僅如此,肺癌更是本地男性及女性的頭號致命癌症,2013年有3,867人死於肺癌,死亡百分比第二位大腸癌高出一倍,達到28.5%1。
可以及早發現肺癌嗎?
肺癌徵狀與肺病相似,有時難以分辨。如出現下列徵狀,懷疑患上肺癌,應及早向醫生求診3:
早期肺癌通常沒有明顯徵狀,故難被察覺。一旦出現徵狀,可能反映肺癌已經出現擴散。而這些徵狀,與所罹患的肺癌種類,以及腫瘤的大小與位置有關;有些肺癌徵狀,可能與普通疾病病徵相似7。
如何診斷肺癌?8
因此,醫生可能會建議肺癌風險較高的病人,接受手術檢查,又或是接受多次活組織切片檢查,以作確診。而支氣管鏡檢查、縱隔鏡檢查、電腦掃描及超聲波掃描等,亦能作為輔助檢查,以便找出肺癌的病灶所在。
而另一種較新的診斷方法,是一種名為循環腫瘤去氧核醣核酸(ctDNA)的血液檢查。
對癌症患者而言,要接受多次直接抽取肺部不同部位的組織來確診癌症並不可行,但ctDNA檢查透過血液內有否肺癌細胞DNA來偵測癌症,不單止屬於不具入侵性的檢查,而且也能偵測癌細胞不斷變化的狀況9。醫學界亦相信,此種檢測原理,有助偵測早期的肺癌9。
肺癌分類3:
|
小細胞肺癌 (Small Cell Lung Cancer,SCLC) |
非小細胞肺癌 (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 NSCLC) |
比例 |
只佔整體肺癌約15% |
80-85%10 |
發病原因 |
主要與吸煙有關, |
患者包括吸煙與非吸煙人士 |
詳細分類 |
局限症(Limited Disease) 廣發症(Extensive Disease) |
鱗狀細胞癌 肺腺癌 大細胞癌 大細胞神經內分泌瘤 |
(資料來源:香港癌症基金會及Lung Cancer Alliance)
另外,有兩種癌症可能由肺部開始生長10:間皮瘤(Mesothelioma)生長於肺部、胸腔或腹腔內壁,與長期接觸石綿有關;類癌(Carcinoid tumors)屬於神經內分泌癌症的一種,始於製造荷爾蒙的細胞,常見生長於肺部或腸道。
肺癌治療方案11?
肺癌病情比較複雜,而且病徵容易與其他肺病混淆,有時患者確診肺癌時病情已在惡化中,可能令治療的選擇有所限制。患者應該與醫生詳細溝通,按腫瘤大小、所患的肺癌類別及期數(擴散程度),決定適合的治療方案。
*外科手術4,12:
透過手術切除癌腫,是較為徹底的治療方法,但通常適用於早期、未有擴散的非小細胞肺癌個案。如果腫瘤較大,或需先以化療或放射治療,縮小腫瘤後才進行手術。
*化療4,13:
化療藥物會透過破壞癌細胞的DNA或干擾製造DNA的過程,而達到殺死癌細胞的作用,治療適用於癌細胞活躍地生長的階段。有時會與手術或放射治療同用,例如於手術前縮小腫瘤,或手術後的鞏固治療13。然而,化療藥物會傷害正常細胞,故此可能出現副作用,如脫髮、噁心、嘔吐、腹瀉、食慾不振、疲倦、抗拒力下降、容易受感染等4。
*放射治療14:
俗稱「電療」的放射治療,是指透過高能量射線,破壞癌細胞的DNA,從而殺死癌細胞或停止癌細胞增生。常見是以大型儀器將高強度的射線,從體外瞄準癌腫瘤以作治療,稱為體外放射治療(External Beam Radiation Therapy,簡稱EBRT)。
*標靶治療4:
現時癌症治療都朝向減低副作用,同時療效更具針對性的方向進發,而標靶治療的出現,為癌症患者帶來更多治療選擇。
標靶治療的原理,是透過藥物直接抑制癌細胞的生長信號,從而達到療效,而標靶藥物對正常細胞的傷害,相比化療為低。肺癌的兩種主要基因變異:表皮生長因子受體(Epiderm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EGFR)及間變性淋巴瘤激酶(Anaplastic Lymphoma Kinase,ALK),現時已有相關的標靶治療藥物。不同的標靶治療會有不同種類與程度的副作用,如果接受治療期間,對副作用感到困擾,可與你的醫生或醫護人員商討。
我需要接受肺癌基因測試嗎?
現時醫學界已發現,許多肺癌個案都與基因變異有關,常見的基因問題包括EGFR、ALK、KRAS等等,其中EGFR與KRAS基因變異與近半數肺癌個案有關15。
基因資料對診斷病情以至決定治療方案,有參考作用。若患者檢查能掌握相關癌症基因突變資訊,有助醫生作出更加準確的診治;但值得留意的是,大部份肺癌相關的基因變異,都沒有家族遺傳傾向14。有時,醫生會要求病人先接受基因測試,然後才作出進一步的治療決定。
*紓緩治療16
晚期肺癌患者面對不可逆轉的病情,患者及家屬可以考慮與醫生商討接受紓緩專科治療(Palliative Care),處理身體上的不適(例如止痛),並照顧心靈與情緒上的需要(例如輔導)。紓緩治療團隊包括主診醫生、紓緩治療專科醫生、護士、藥劑師、物理治療師、職業治療師、社工、哀傷輔導員等。而病人在接受紓緩治療期間,仍然可以接受各種癌症治療。
在香港,末期病患者或家屬如欲了解紓緩治療服務,或商討申請轉介事宜,可主動與醫護人員聯絡。現時全港約有16間公立醫院或相關機構,提供紓緩/寧養治療服務17,18。
肺癌突破:標靶治療
標靶治療(Target Therapy)為肺癌治療帶來突破。標靶治療的原理,是從細胞的生長入手,透過藥物,阻截不同種類的癌細胞生長信號,令癌細胞凋亡而達到治療的效果3。近年醫學研究發現,表皮生長因子受體(EGFR)基因變異,於非小細胞肺癌患者身上較多出現,而且亞洲患者的普遍性明顯較白人患者為高,有研究指,亞洲患者約有30%出現EGFR基因變異,白種人患者只約有7%19。
除了EGFR,血管因子生長受體(VEGF)及間變性淋巴瘤激酶(ALK)基因變異,同樣可致肺癌,現時已有相關的標靶治療20。
表皮生長因子受體(EGFR)與肺癌為何關係密切20?
身體有多種不同的生長因子,負責控制組胞的增生、分裂、停止生長或者死亡。這些生長因子會跟細胞表面的受體合作,發出細胞生長信號,引發身體連串的化學反應。其中,表皮生長因子(EGF)便是負責控制細胞的生長,並與表皮生長因子受體(EGFR)共同合作,發出這種細胞生長信號。
現時許多研究發現,非小細胞肺癌患者有很大的比例,出現EGFR突變,而且情況亞洲人較白種人明顯常見;綜合不同的研究數據,在亞洲人口中,出現EGFR突變的比率,由19.6%-40.1%不等18。
標靶藥物如何治療EGFR問題19?
現時針對EGFR的標靶治療最為常用為酪胺酸激酶抑制劑(Tyrosine Kinase Inhibitor,簡稱TKI)。
*酪胺酸激酶抑制劑(EGFR TKI)20:酪胺酸激酶是一種活躍於細胞的酵素,會向細胞發布生長與分裂的信息,阻斷它的功能,變相能夠停止癌細胞生長與分裂。
現時在本港已註冊用於治療肺癌的EGFR TKI包括:
-適用於敏感EGFR基因突變(sensitizing EGFR mutation):吉非替尼(Gefitinib)、厄洛替尼(Erlotinib)、阿法替尼(Afatinib)
-適用於EGFR T790M基因突變:奧希替尼(Osimertinib)
什麼是血管標靶療法21?
另一種殺滅癌細胞的標靶療法,是透過阻止腫瘤出現血管增生,令癌細胞缺乏營養與氧氣而死亡。血管生長因子受體(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簡稱VEGF)是刺激血管增生的蛋白質,血管標靶療法便是透過減低此種物質,令腫瘤增生的血管萎縮,癌細胞隨之而死亡。
標靶治療的副作用22
不同種類的標靶治療藥物,會引致不同的副作用,但並非每個病人均會出現所有副作用。病人應與醫護人員查詢,所接受的標靶治療,最常見的副作用是什麼?會維持多久?最差情況會怎樣?何時需要向醫生求助?雖然副作用會令患者感到不適,但治療帶來治療癌症的好處,患者不能忽略。
肺癌治療過程漫長而複雜,患者無論身體上或心理上所承受的苦痛與壓力,實在不輕。所以,在接受不同種類的肺癌治療及康復期間,若得到妥善的照顧,有助患者走過治癌之路。
治療後護理:
*手術後:若患者接受開腔手術切除癌症腫瘤,術後需要數星期至數月的康復期。復康焦點包括回復肺部功能及保持身體血液循環,所以術後即使臥床,可以由活動手腳開始,加快康復進度3。至於痛楚,接受開胸手術後,痛楚可能持續數星期至數月,用藥物控制痛楚,有助避免疼痛影響呼吸,引致肺部感染;若術後相隔一段時間才出現痛症,可能是手術所傷及的神經重新長出所致,若情況嚴重,可與醫生商討處理方法3。
*化療後:一些化療常見副作用,程度因人而異,亦會在療程完成後消減。而接受化療期間,服食止嘔藥、定期用藥水漱口、以輕食代替正餐,或在營養師的指導下,食用營養補充品,均有助舒緩不適。而戴假髮、帽子或頭巾,都可以減輕對儀容的影響3。
*放射治療後:肺部放射治療的副作用,一般並不嚴重,並會在療程完結後消失。常見副作用包括療程引致食道發炎,患者難以吞嚥,可能飲水亦覺困難,有時用藥可以紓緩3;而質地較軟的食物會較易入口,如豆腐、蒸蛋、稀飯等23。另外,放射治療的療程頻密,往返醫院的奔波會令患者容易疲倦,要留意生活作息的安排,預留充足休息時間。若出現皮膚燒灼問題,適當的護膚方法有助紓緩,可留意醫院的相關病人講座或活動3。
香港創域會(適合所有癌症患者及家屬)
電話:3656 0799
網址:http://www.pmsa.org.hk/
香港癌症基金會
電話:3656 0800
網址:http://www.cancer-fund.org/tc/?m=1
香港防癌會
電話:3921 3821
網址:https://www.hkacs.org.hk/tc/
癌症資訊網
電話:9303 1978
網址:http://www.cancerinformation.com.hk/
Facebook:癌症資訊網cancerinformation.com.hk
448,604.022 16/11/2016
卵巢癌(Ovarian Cancer)是香港女性的常見癌症。根據醫院管理局香港癌症資料統計中心2014年的統計,香港女性十大常見癌症中,卵巢癌排名第六,並屬於本地女性第七大的致命癌症1。
卵巢癌成因未明,但醫學界普遍相信,45歲以上、從未生育、不能生育、性早熟或更年期來得較晚等均屬於高危因素 2。而近年醫學研究亦證實,女性如攜帶遺傳性的BRCA1或BRCA2基因突變,罹患卵巢癌的風險會較高3。
卵巢癌概覽
卵巢癌種類 | 性質 |
上皮性卵巢癌 (Epithelial Ovarian Cancer) |
佔90%卵巢癌個案;癌細胞生長於卵巢表面的上皮層。 |
生殖細胞卵巢癌 (Germ Cell Ovarian Cancer) |
常見於未滿30歲的年輕患者。製造卵子的細胞出現癌變,屬於較罕見的種類。 |
性索間質癌 (Sex Cord Stromal Cancer) |
製造性激素的細胞出現癌變。屬於較少見的種類。 |
交界性腫瘤 (Borderline Tumor) |
介乎於明顯惡性或明顯良性之間的腫瘤。常見於年輕、更年期前的婦女。 |
然而,即使出現上述徵狀,並不代表一定患上卵巢癌。如有懷疑,應及早諮詢婦產科醫生。
BRCA基因突變與我有關嗎?
估計現時約15%卵巢癌患者帶有變異的BRCA1或BRCA23。怎樣知道自己是否有BRCA基因問題?
根據美國國家癌症資訊網(NCCN)於2017年發布與BRCA基因有關的乳癌及卵巢癌評估指引,建議以下人士接受BRCA基因檢測10 :
許多醫學專家都同意,有乳癌或卵巢癌家族病史的人士,即使自己沒有患癌,仍可以考慮接受BRCA基因檢測。例如2013年美國預防服務工作組(United States Preventive Services Task Force)建議,女性如有家族成員曾經患上乳癌、卵巢癌、輸卵管癌或腹膜癌,應評估家族是否有BRCA基因病變11。
我是卵巢癌患者,接受基因檢測對我有什麼幫助?
由於醫生可以透過卵巢癌患者的基因檢測結果,考慮不同的治療方案,所以,卵巢癌患者應該考慮接受基因檢測12。
此外,BRCA基因變異有家族遺傳的可能,卵巢癌患者若能透過基因檢測,確認是否有BRCA基因變異及種類,有助家人了解自己的患癌風險,保障家人健康。
縱觀現時國際醫學界對於卵巢癌患者接受BRCA基因檢測的指引各有不同。美國婦產科醫學會(American Congress of Obstetricians and Gynecologists)於2009年發表的建議,認為卵巢癌患者可在基因輔導(Genetic Counselling)的協助下,選擇接受基因檢測及BRCA 1或BRCA2基因突變檢查13。至於美國臨床腫瘤科學會(American Society of Clinical Oncology)則建議,上皮細胞卵巢癌(Epithelial Ovarian Cancer)的女性患者即使沒有家族病史,亦可考慮接受BRCA基因檢測14。
BRCA基因檢測如何進行7?
什麼是基因輔導?
在基因測試進行前,受相關專業訓練的醫生、護士或基因輔導專家,會為接受檢測的人士進行基因輔導,內容除了講解測試方法和風險外,也會仔細分析不同測試結果的臨床意義,以及可能對受檢者及其家人帶來的影響,包括情緒、生育計劃、篩查及治療的相關決定等。然後才讓受檢者決定是否接受相關的基因測試7。
(*備註:香港醫學專科學院提醒公眾,如在沒有恰當的指引、輔導和數據解讀的情況下,自行接受基因檢測,除了有機會承受額外的醫療風險,更有可能獲得錯誤的檢驗結果,並因缺乏專業人士的講解,引致不必要的憂慮或虛假的安全感7。)
卵巢癌治療方案的選擇
卵巢癌的治療方案,需要根據其癌症分類、病情階段等多方面因素來決定,其中常見的治療選擇包括外科手術、化學治療(化療)、放射治療(電療)及標靶治療等2,16。
抗癌路上,患者會面對許多難關,不單是身體上的各種不適,心理壓力亦會隨著病情與療程的進展而起伏不定。不過,若有妥善的護理、充足的預備,並有家人、病友的支持,卵巢癌患者會更有力量闖過這一關。
治療期間的護理:
本地病人支援網絡:
惠蘭社
婦科癌患者及家屬
電話:3656 0700
向日葵互助協會
乳癌及婦科癌患者
電話:3656 0838
展晴社
乳癌及婦科癌
電話:2595 4165
香港創域會
所有類型癌症患者及家屬
電話:3656 0799
網站資訊連結:
National Cancer Institute-BRCA 1 and BRCA2: Risk and Genetic Testing
http://www.cancer.gov/about-cancer/causes-prevention/genetics/brca-fact-sheet
Cancer Research UK: Ovarian Cancer
http://www.cancerresearchuk.org/about-cancer/type/ovarian-cancer/
American Cancer Society: Ovarian Cancer
http://www.cancer.org/cancer/ovariancancer/
Target Ovarian Cancer
http://www.targetovariancancer.org.uk/
香港遺傳及高危乳癌普查計劃
http://www.hrbcp.org/chi/About_the_Programme_P1.htm
乳癌是香港女性最常見的癌症。醫院管理局香港癌症資料統計中心2014年的數據顯示,乳癌為本地女性常見癌症之首位,多達3,868人發病,此外也是本地女性的第三大致命癌症,排名僅次肺癌與大腸癌1。
根據本地乳癌研究,接近七成的女性乳癌患者,年齡介乎40-59歲,而當中確診乳癌的平均年齡為51.2歲,年齡中位數為49.9歲2。不過,如果乳癌是由遺傳所致,女性傾向在較年輕階段發病(通常停經前)3 。而乳癌相關基因,例如BRCA基因對患者的影響,亦成為醫學界近年關注的問題。
乳癌概覽
乳癌是香港常見的癌症,可能你身邊都有親人朋友患上乳癌,或者你自己也是患者。你對於乳癌認識多深?是否了解乳癌的最新診治趨勢?
缺乏運動(每周少於3小時) | 77.2% | |
從未餵哺母乳 | 65.5% | |
高度精神壓力(超過一半時間) | 37.3% | |
超重/肥胖 | 37.2% | |
沒有生育/延遲生育(35歲後首次生育) | 24.5% | |
飲食多肉類或乳類製品 | 14.5% | |
有乳癌家族病史 | 14.4% | |
提早初經(少於12歲) | 13.5% | |
使用荷爾蒙補充劑 | 6.2% | |
飲酒 | 4.6% |
除了上述的生活與環境因素,基因變異與癌症的關係,亦愈來愈受到醫學界的關注。例如帶有BRCA基因變異的女性,患上乳癌的機會較一般女性高出10倍;至於男性,風險更可高出60倍3。
乳房:
形狀或大小改變;
皮膚凹陷;
皮膚變厚或出現硬塊。
乳頭:
乳頭凹陷;
出現硬塊或變厚;
流出血跡。
手臂:
腋下腫脹或有硬塊。
至於乳房有疼痛或腫脹感覺,很多時候與月經來潮有關,未必是患癌的徵狀。
乳癌能否自我檢查/預防?
根據香港乳癌基金會2015年公佈的統計,84.5%香港乳癌患者都是無意中自己發現患癌,這是本地最主要發現患癌的途徑2。事實上,愈早發現乳癌,治療的選擇更多、治療效果更好,所以建議40歲以上女性對乳房健康應更具警覺性,每月自我檢查乳房2。而定期接受臨床乳房檢查、乳房X光造影檢查、乳房聲波檢查,均有助監察乳房健康4。
至於乳癌高危族群,更需注意個人乳房健康。而其中一個醫學界十分關注的高危因素,是乳癌相關基因變異。究竟乳癌與身體的基因,有什麼關係?
BRCA基因與乳癌
可能你已從女星安祖蓮娜祖莉的新聞中,知道帶有BRCA基因變異是乳癌的成因之一。究竟這個基因變異,如何與乳癌關係如此密切?
正常的BRCA基因,可壓抑癌細胞生長。然而,若帶有不正常的BRCA基因,則可能成為致癌風險6。
BRCA可分為BRCA1及BRCA2。現時已有許多醫學研究證實,若果攜帶或遺傳有基因缺陷的BRCA1或BRCA2,患乳癌的風險較高。BRCA基因缺陷,會否已經和我很「埋身」?
檢測BRCA基因突變
據醫學界的估計,約有 20-25%的遺傳性乳癌與帶有基因缺陷的BRCA1或BRCA2有關6。檢測BRCA基因突變,對乳癌患者及其家屬,都有莫大意義。
誰人需要接受BRCA基因檢測?
根據美國國家癌症資訊網(NCCN)於2017年發布與BRCA基因有關的乳癌及卵巢癌評估指引,建議以下人士接受BRCA基因檢測10:
許多醫學專家都同意,有乳癌或卵巢癌家族病史的人士,即使自己沒有患癌,仍可以考慮接受BRCA基因檢測。例如2013年美國預防服務工作組(United States Preventive Services Task Force)建議,女性如有家族成員曾經患上乳癌、卵巢癌、輸卵管癌或腹膜癌,應評估家族是否有BRCA基因病變 11。
我是乳癌患者,接受BRCA基因檢測對我有什麼幫助?
BRCA基因變異有家族遺傳的可能,乳癌患者若能透過基因檢測,確認是否有BRCA基因變異及種類,有助家人了解自己的患癌風險,保障家人健康。此外,基因檢測結果有助醫生決定不同癌症的治療方案12。
我是男性。我也需要檢測BRCA基因突變嗎?
男士也有機會患上乳癌,而一項美國研究更指出,男士若帶有BRCA基因變異,患上乳癌的機會較普通男士為高,並於30-40多歲期間最為高危,其後患乳癌風險隨年齡下降。帶有BRCA2基因變異的男性患上乳癌風險,會較BRCA1為高13。
BRCA基因檢測如何進行?
什麼是基因輔導?
在基因測試進行前,受相關專業訓練的醫生、護士或基因輔導專家,會為接受檢測的人士進行基因輔導,內容除了講解測試方法和風險外,也會仔細分析不同測試結果的臨床意義,以及可能對受檢者及其家人帶來的影響,包括情緒、生育計劃、篩查及治療的相關決定等。然後才讓受檢者決定是否接受相關的基因測試9。
(*備註:香港醫學專科學院提醒公眾,如在沒有恰當的指引、輔導和數據解讀的情況下,自行接受基因檢測,除了有機會承受額外的醫療風險,更有可能獲得錯誤的檢驗結果,並因缺乏專業人士的講解,引致不必要的憂慮或虛假的安全感9。)
乳癌治療方案2
乳癌治療經過多年發展,治療的選擇更多,療效亦大為改善,不同期數、不同病情的乳癌患者,均可以選擇更個人化的治療方案,對抗頑疾。
放射治療
逾六成的本地乳癌患者2,會接受俗稱「電療」的放射治療,原理是透過游離輻射,破壞細胞基因,停止細胞繁殖的功能,殺死癌細胞,而治療位置包括乳房、胸壁或周邊淋巴結2。超過九成接受乳房保留手術的患者,會輔以電療作為療程的一部份,希望達到與乳房切除手術相同的效果2。另一方面,接受乳房切除手術的患者,若癌腫瘤較大、多粒淋巴結遭癌細胞入侵、或於血管與淋巴管道中發現癌細胞,亦需接受電療2。
內分泌治療
又稱「荷爾蒙治療」。女性荷爾蒙──雌激素與孕酮,都是乳癌細胞的生長素,如果乳癌患者對這兩種荷爾蒙體有呈陽性反應,便可透過藥物抑制,以延緩乳癌腫瘤生長2。據香港統計,2014年有66.7%乳癌患者,曾經接受內分泌治療2。常用藥物包括抗雌激素及芳香環轉化酶抑制劑(Aromatase Inhibitors,簡稱AIs):
治療後的身心調適
隨著醫療技術的改進,以及更多病人能及早確診,然而,確診癌症及治療過程,仍然對患者帶來巨大的震撼,身心均受影響。例如接受手術,最常見的不適是傷口痛楚(佔16%);超過55%接受化療的患者會受副作用影響而感到身體嚴重不適,包括嘔吐及食慾不振;接受電療患者有9.9%表示有皮膚灼傷。至於接受內分泌治療與標靶治療的患者,雖然超過八成均表示沒有或只感到輕微不適,但仍有少量患者會出現潮熱、骨痛或疲倦等的副作用2。
不過,許多走過對抗乳癌路的患者都在患病經歷中,更深刻認識生命,並透過調適身心,展開痊癒後的新生活。
乳癌患者心理與生活調節2
改變飲食習慣 | 74.8% | |
多做運動 | 61.6% | |
服用健康補充劑 | 25.1% | |
減少工作量 | 19.7% | |
辭掉工作 | 12.3% | |
直接向人傾訴 | 54.8% |
(資料來源:香港乳癌基金會《香港乳癌資料庫第七號報告》2015年出版)
本地乳癌病友組織
向日葵互助會(乳癌及婦科癌患者)
電話:3656 0838
展晴社(乳癌及婦科癌)
電話:2595 4165
妍康會(乳癌患者)
電話:3667 3288
妍進會(乳癌患者)
電話:3517 6103
蕙蘭社(婦科癌患者及家屬)
電話:3656 0700
CanSurvive(以英語為母語的癌症病人及家屬)
電話:2328 22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