訂閱我們

恭喜!您已經訂閱成功。

你的訂閱失敗,請稍後再嘗試。

請輸入正確的電郵地址。

訂閱我們
简
繁
  1. 心血管病
    冠心病 高膽固醇 高血壓
  2. 糖尿病
    二型糖尿病
  3. 呼吸系統疾病
    哮喘 慢性阻塞性肺病
  4. 腸胃疾病
    腸易激綜合症 胃酸倒流 幽門螺旋桿菌
  5. 癌症
    肺癌 卵巢癌 乳癌
語言
目錄

肺癌

  • 簡介
  • 疾病資訊
  • 診斷及自我檢查
  • 治療方案
  • 疾病小貼士
  • 參考

卵巢癌

  • 簡介
  • 疾病資訊
  • 診斷及自我檢查
  • 治療方案
  • 疾病小貼士
  • 參考

乳癌

  • 簡介
  • 疾病資訊
  • 診斷及自我檢查
  • 治療方案
  • 疾病小貼士
  • 參考

簡介

在香港,不論男女,肺癌均為頭號致命癌症。根據醫院管理局香港癌症資料統計中心2013年的統計,當年死於肺癌患者超過有3,867人,佔所有癌症死亡個案的28%,死亡比率更較第二位的大腸癌高出一倍 。肺癌一直是香港男性第一大常見癌症,亦同時位列女性常見癌症的第三位1。

正因肺癌之來勢洶洶,醫學界一直致力研究治療肺癌的新技術,除了傳統的化療、放射治療及手術以外,標靶治療於肺癌的角色亦愈見重要,為肺癌患者帶來治療的曙光。

疾病資訊


肺癌早期病徵不明顯,而且治療複雜,故可說是神秘的癌症。究竟,何以會患上肺癌?為什麼治療面對不少挑戰?

什麼是肺癌?
肺部由左肺二片、右肺三片的肺葉組成,並由氣管、支氣管、細支氣管及肺泡組合一起,成為人體重要的呼吸系統。癌細胞生長於肺部任何一個部位,便會形成肺癌,而肺癌細胞的生長,常見始於氣管壁2。

誰是肺癌高危群?
肺癌成因複雜,可以受到先天與環境因素等的影響。不過有幾個風險因素(risk factor)已為醫學界認同:

年齡:年紀愈大,患上肺癌風險愈高,整體而言,65歲以上人士患上肺癌的風險較大3。外國則有研究指,肺癌最常見種類──非小細胞癌症(NSCLC)患者平均年齡為70歲,年輕患者屬於極少數,每100名肺癌患者中,只有12人年齡低於55歲4。

吸煙:吸煙是肺癌的最大風險因素,現時已知香煙含有超過50種致癌化學物4。吸煙者患肺癌的機會率比非吸煙者高900%(10倍),煙癮大的吸煙者患肺癌的機會率更高達1400%(15-25倍)5。值得留意的是,不只香煙可致癌,吸食其他種類煙製品,包括濾嘴、低焦、雪茄等,肺癌風險同樣較不吸煙人士為高。二手煙則可引致非吸煙者患上肺癌──二手煙物質已被美國環境保護總局界定為引致肺癌的原因之一,並被列為甲級致癌物,增加患上癌症的風險6。

家族病史:以往曾患肺癌或近親有肺癌患者,均屬高危。若家人是於年輕時患上肺癌,或超過一位家庭成員罹患肺癌,風險更高4。

曾患癌症:曾患其他癌症、特別是與吸煙有關的其他癌症,如頭頸癌等,患上肺癌風險亦較高。此外,若過往曾因治療其他癌症,而接受過胸腔的放射治療,日後患上肺癌機會較普通人為高4。

接觸化學物:接觸鈾、砷、鈹、鎘、鉻、鎳、石棉、煤煙、煤灰、矽土、柴油煙霧等等多種化學物質,均有增加肺癌的風險4。

曾患其他肺病:曾患肺癆或其他嚴重肺部感染人士,或慢性阻塞性肺病患者的肺癌風險亦會較高4。

 

香港發病率
根據醫院管理局香港癌症資料統計中心於2013年的數字,肺癌是香港第二大常見癌症,更是男性十大癌症之首,當年有2,994名男性證實患上肺癌;肺癌亦屬於女性常見癌症的第三位1。不僅如此,肺癌更是本地男性及女性的頭號致命癌症,2013年有3,867人死於肺癌,死亡百分比第二位大腸癌高出一倍,達到28.5%1。

 

可以及早發現肺癌嗎?
肺癌徵狀與肺病相似,有時難以分辨。如出現下列徵狀,懷疑患上肺癌,應及早向醫生求診3:

  • 久咳不癒
  • 咳嗽或深呼吸時,胸口隱隱作痛或刺痛
  • 氣促
  • 痰中帶血
  • 持續肺部感染
  • 胸部或肩膊疼痛
  • 食慾不振,體重下降
  • 聲線嘶啞
  • 吞嚥困難
  • 極度疲勞
  • 指尖圓鼓腫脹
  • 頸部淋巴腺脹大

診斷及自我檢查

早期肺癌通常沒有明顯徵狀,故難被察覺。一旦出現徵狀,可能反映肺癌已經出現擴散。而這些徵狀,與所罹患的肺癌種類,以及腫瘤的大小與位置有關;有些肺癌徵狀,可能與普通疾病病徵相似7。

如何診斷肺癌?8 

因此,醫生可能會建議肺癌風險較高的病人,接受手術檢查,又或是接受多次活組織切片檢查,以作確診。而支氣管鏡檢查、縱隔鏡檢查、電腦掃描及超聲波掃描等,亦能作為輔助檢查,以便找出肺癌的病灶所在。

而另一種較新的診斷方法,是一種名為循環腫瘤去氧核醣核酸(ctDNA)的血液檢查。

對癌症患者而言,要接受多次直接抽取肺部不同部位的組織來確診癌症並不可行,但ctDNA檢查透過血液內有否肺癌細胞DNA來偵測癌症,不單止屬於不具入侵性的檢查,而且也能偵測癌細胞不斷變化的狀況9。醫學界亦相信,此種檢測原理,有助偵測早期的肺癌9。

 

肺癌分類3:

 

小細胞肺癌

(Small Cell Lung Cancer,SCLC)

非小細胞肺癌

(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 NSCLC)

比例

只佔整體肺癌約15%

80-85%10

發病原因

主要與吸煙有關,
絕少非吸煙人士患此類肺癌。

患者包括吸煙與非吸煙人士

詳細分類

局限症(Limited Disease)

廣發症(Extensive Disease)

鱗狀細胞癌
(Squamous cell carcinoma)

肺腺癌
(Adenocarcinoma)

大細胞癌
(Large cell carcinoma)

大細胞神經內分泌瘤
(Large cell neuroendocrine tumors)

(資料來源:香港癌症基金會及Lung Cancer Alliance)

另外,有兩種癌症可能由肺部開始生長10:間皮瘤(Mesothelioma)生長於肺部、胸腔或腹腔內壁,與長期接觸石綿有關;類癌(Carcinoid tumors)屬於神經內分泌癌症的一種,始於製造荷爾蒙的細胞,常見生長於肺部或腸道。

肺癌治療方案11?
肺癌病情比較複雜,而且病徵容易與其他肺病混淆,有時患者確診肺癌時病情已在惡化中,可能令治療的選擇有所限制。患者應該與醫生詳細溝通,按腫瘤大小、所患的肺癌類別及期數(擴散程度),決定適合的治療方案。

*外科手術4,12:
透過手術切除癌腫,是較為徹底的治療方法,但通常適用於早期、未有擴散的非小細胞肺癌個案。如果腫瘤較大,或需先以化療或放射治療,縮小腫瘤後才進行手術。

*化療4,13:
化療藥物會透過破壞癌細胞的DNA或干擾製造DNA的過程,而達到殺死癌細胞的作用,治療適用於癌細胞活躍地生長的階段。有時會與手術或放射治療同用,例如於手術前縮小腫瘤,或手術後的鞏固治療13。然而,化療藥物會傷害正常細胞,故此可能出現副作用,如脫髮、噁心、嘔吐、腹瀉、食慾不振、疲倦、抗拒力下降、容易受感染等4。

 *放射治療14:
俗稱「電療」的放射治療,是指透過高能量射線,破壞癌細胞的DNA,從而殺死癌細胞或停止癌細胞增生。常見是以大型儀器將高強度的射線,從體外瞄準癌腫瘤以作治療,稱為體外放射治療(External Beam Radiation Therapy,簡稱EBRT)。

*標靶治療4:
現時癌症治療都朝向減低副作用,同時療效更具針對性的方向進發,而標靶治療的出現,為癌症患者帶來更多治療選擇。 
標靶治療的原理,是透過藥物直接抑制癌細胞的生長信號,從而達到療效,而標靶藥物對正常細胞的傷害,相比化療為低。肺癌的兩種主要基因變異:表皮生長因子受體(Epiderm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EGFR)及間變性淋巴瘤激酶(Anaplastic Lymphoma Kinase,ALK),現時已有相關的標靶治療藥物。不同的標靶治療會有不同種類與程度的副作用,如果接受治療期間,對副作用感到困擾,可與你的醫生或醫護人員商討。

 

我需要接受肺癌基因測試嗎?
現時醫學界已發現,許多肺癌個案都與基因變異有關,常見的基因問題包括EGFR、ALK、KRAS等等,其中EGFR與KRAS基因變異與近半數肺癌個案有關15。

基因資料對診斷病情以至決定治療方案,有參考作用。若患者檢查能掌握相關癌症基因突變資訊,有助醫生作出更加準確的診治;但值得留意的是,大部份肺癌相關的基因變異,都沒有家族遺傳傾向14。有時,醫生會要求病人先接受基因測試,然後才作出進一步的治療決定。

 

 *紓緩治療16

晚期肺癌患者面對不可逆轉的病情,患者及家屬可以考慮與醫生商討接受紓緩專科治療(Palliative Care),處理身體上的不適(例如止痛),並照顧心靈與情緒上的需要(例如輔導)。紓緩治療團隊包括主診醫生、紓緩治療專科醫生、護士、藥劑師、物理治療師、職業治療師、社工、哀傷輔導員等。而病人在接受紓緩治療期間,仍然可以接受各種癌症治療。

 在香港,末期病患者或家屬如欲了解紓緩治療服務,或商討申請轉介事宜,可主動與醫護人員聯絡。現時全港約有16間公立醫院或相關機構,提供紓緩/寧養治療服務17,18。

治療方案

肺癌突破:標靶治療
標靶治療(Target Therapy)為肺癌治療帶來突破。標靶治療的原理,是從細胞的生長入手,透過藥物,阻截不同種類的癌細胞生長信號,令癌細胞凋亡而達到治療的效果3。近年醫學研究發現,表皮生長因子受體(EGFR)基因變異,於非小細胞肺癌患者身上較多出現,而且亞洲患者的普遍性明顯較白人患者為高,有研究指,亞洲患者約有30%出現EGFR基因變異,白種人患者只約有7%19。
除了EGFR,血管因子生長受體(VEGF)及間變性淋巴瘤激酶(ALK)基因變異,同樣可致肺癌,現時已有相關的標靶治療20。

表皮生長因子受體(EGFR)與肺癌為何關係密切20?
身體有多種不同的生長因子,負責控制組胞的增生、分裂、停止生長或者死亡。這些生長因子會跟細胞表面的受體合作,發出細胞生長信號,引發身體連串的化學反應。其中,表皮生長因子(EGF)便是負責控制細胞的生長,並與表皮生長因子受體(EGFR)共同合作,發出這種細胞生長信號。
現時許多研究發現,非小細胞肺癌患者有很大的比例,出現EGFR突變,而且情況亞洲人較白種人明顯常見;綜合不同的研究數據,在亞洲人口中,出現EGFR突變的比率,由19.6%-40.1%不等18。

標靶藥物如何治療EGFR問題19?
現時針對EGFR的標靶治療最為常用為酪胺酸激酶抑制劑(Tyrosine Kinase Inhibitor,簡稱TKI)。
*酪胺酸激酶抑制劑(EGFR TKI)20:酪胺酸激酶是一種活躍於細胞的酵素,會向細胞發布生長與分裂的信息,阻斷它的功能,變相能夠停止癌細胞生長與分裂。

現時在本港已註冊用於治療肺癌的EGFR TKI包括:
-適用於敏感EGFR基因突變(sensitizing EGFR mutation):吉非替尼(Gefitinib)、厄洛替尼(Erlotinib)、阿法替尼(Afatinib)
-適用於EGFR T790M基因突變:奧希替尼(Osimertinib)

什麼是血管標靶療法21?
另一種殺滅癌細胞的標靶療法,是透過阻止腫瘤出現血管增生,令癌細胞缺乏營養與氧氣而死亡。血管生長因子受體(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簡稱VEGF)是刺激血管增生的蛋白質,血管標靶療法便是透過減低此種物質,令腫瘤增生的血管萎縮,癌細胞隨之而死亡。

標靶治療的副作用22
不同種類的標靶治療藥物,會引致不同的副作用,但並非每個病人均會出現所有副作用。病人應與醫護人員查詢,所接受的標靶治療,最常見的副作用是什麼?會維持多久?最差情況會怎樣?何時需要向醫生求助?雖然副作用會令患者感到不適,但治療帶來治療癌症的好處,患者不能忽略。

 

疾病小貼士

肺癌治療過程漫長而複雜,患者無論身體上或心理上所承受的苦痛與壓力,實在不輕。所以,在接受不同種類的肺癌治療及康復期間,若得到妥善的照顧,有助患者走過治癌之路。

治療後護理:

*手術後:若患者接受開腔手術切除癌症腫瘤,術後需要數星期至數月的康復期。復康焦點包括回復肺部功能及保持身體血液循環,所以術後即使臥床,可以由活動手腳開始,加快康復進度3。至於痛楚,接受開胸手術後,痛楚可能持續數星期至數月,用藥物控制痛楚,有助避免疼痛影響呼吸,引致肺部感染;若術後相隔一段時間才出現痛症,可能是手術所傷及的神經重新長出所致,若情況嚴重,可與醫生商討處理方法3。 

*化療後:一些化療常見副作用,程度因人而異,亦會在療程完成後消減。而接受化療期間,服食止嘔藥、定期用藥水漱口、以輕食代替正餐,或在營養師的指導下,食用營養補充品,均有助舒緩不適。而戴假髮、帽子或頭巾,都可以減輕對儀容的影響3。 

*放射治療後:肺部放射治療的副作用,一般並不嚴重,並會在療程完結後消失。常見副作用包括療程引致食道發炎,患者難以吞嚥,可能飲水亦覺困難,有時用藥可以紓緩3;而質地較軟的食物會較易入口,如豆腐、蒸蛋、稀飯等23。另外,放射治療的療程頻密,往返醫院的奔波會令患者容易疲倦,要留意生活作息的安排,預留充足休息時間。若出現皮膚燒灼問題,適當的護膚方法有助紓緩,可留意醫院的相關病人講座或活動3。

 

本地癌症病人支援網絡:

香港創域會(適合所有癌症患者及家屬) 
電話:3656 0799
網址:http://www.pmsa.org.hk/

香港癌症基金會
電話:3656 0800
網址:http://www.cancer-fund.org/tc/?m=1

香港防癌會
電話:3921 3821
網址:https://www.hkacs.org.hk/tc/

癌症資訊網
電話:9303 1978
網址:http://www.cancerinformation.com.hk/
Facebook:癌症資訊網cancerinformation.com.hk

參考

  1. Hong Kong Cancer Registry, Hospital Authority. AVAILABLE AT: http://www3.ha.org.hk/cancereg/Statistics.html#cancerfacts Accessed on 24 June 2016.
  2. American Cancer Society. AVAILABLE AT:  http://www.cancer.org/cancer/lungcancer-non-smallcell/detailedguide/non-small-cell-lung-cancer-what-is-non-small-cell-lung-cancer Accessed on 24 June 2016.
  3. Hong Kong Council on Smoking and Health. 吸煙禍害: 一手煙.  AVAILABLE AT:  http://www.cosh.org.hk/tc/content/web.do?page=ActiveSmoking Accessed on 4 May 2016.
  4. Hong Kong Council on Smoking and Health. 吸煙禍害: 二手煙. AVAILABLE AT:  http://www.cosh.org.hk/tc/content/web.do?page=SecondhandSmoking Accessed on 4 May 2016.
  5. Lung Cancer Alliance. Lung Cancer Basic: Lung Cancer Symptoms. AVAILABLE AT: http://www.lungcanceralliance.org/get-information/symptoms-of-lung-cancer Accessed on 4 July 2016.
  6. NCCN Guidelines for Patient. Lung Cancer Screening, Version 1, 2016, page 32. Accessed on 30 June 2016.
  7. MingWei Ma et al. “Liquid biopsy”—ctDNA detection with great potential and challenges
  8. Ann Transl Med. 2015 Sep; 3(16): 235. AVAILABLE AT:  http://www.ncbi.nlm.nih.gov/pmc/articles/PMC4598453/pdf/atm-03-16-235.pdf Accessed on 4 July 2016.
  9. Lung Cancer Alliance. Lung Cancer Basics: Types of Lung Cancer. AVAILABLE AT:  http://www.lungcanceralliance.org/get-information/types-of-lung-cancer.html Accessed on 4 July 2016.
  10. American Cancer Society. Lung Cancer and Support. AVAILABLE AT:  http://www.cancer.org/cancer/lungcancer/index Accessed on 4 July 2016.
  11. American Cancer Society. Surgery for 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 AVAILABLE AT: http://www.cancer.org/cancer/lungcancer/ Accessed on 4 July 2016.
  12. American Cancer Society. Chemotherapy for 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 AVAILABLE AT:  http://www.cancer.org/cancer/lungcancer-non-smallcell/detailedguide/non-small-cell-lung-cancer-treating-chemotherapy Accessed on 4 July 2016.
  13. American Cancer Society. Radiation therapy for 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 AVAILABLE AT:  http://www.cancer.org/cancer/lungcancer-non-smallcell/detailedguide/non-small-cell-lung-cancer-treating-radiation-therapy Accessed on 4 July 2016.
  14. US NIH Genetics Home References. Health Conditions: Lung Cancer. AVAILABLE AT: http://ghr.nlm.nih.gov/condition/lung-cancer# Accessed on 4 July 2016.
  15. Palliative Care Australia. What is Palliative Care? AVAILABLE AT: http://palliativecare.org.au/what-is-palliative-care Accessed on 3 May 2016.
  16. 香港善寧會. 寧養服務轉介. AVAILABLE AT: http://www2.hospicecare.org.hk/resources/what-is-hpc Accessed on 3 May 2016.
  17. Hospital Authority. 紓緩護理服務轉介網絡. AVAILABLE AT: http://www.ha.org.hk/haho/ho/hacp/txt_New_PC_referral_Network.pdf Accessed on 30 June 2016.
  18. Ahmed El-Telbany et al. Cancer Genes in Lung Cancer: Racial Disparities: Are There Any? Genes and Cancer, 2012. 3(7-8) 467–480.
  19. Cancer Research UK. Biological Therapy: Cancer Growth Blockers. AVAILABE AT:  http://www.cancerresearchuk.org/about-cancer/cancers-in-general/treatment/biological/types/cancer-growth-blockers Accessed on 4 July 2016.
  20. Cancer Research UK. Biological Therapy: What anti angiogenesis treatment is. AVAILABE AT:  http://www.cancerresearchuk.org/about-cancer/cancers-in-general/treatment/biological/types/drugs-that-block-cancer-blood-vessel-growth Accessed on 4 July 2016.
  21. American Cancer Society. Side effects of targeted cancer therapy drugs. AVAILABLE AT:  http://www.cancer.org/treatment/treatmentsandsideeffects/treatmenttypes/targetedtherapy/targeted-therapy-side-effects Accessed on 6 July 2016.
  22. Hong Kong Cancer Fund. Diet and Cancer. Page 17.


448,604.022 16/11/2016

簡介

卵巢癌(Ovarian Cancer)是香港女性的常見癌症。根據醫院管理局香港癌症資料統計中心2014年的統計,香港女性十大常見癌症中,卵巢癌排名第六,並屬於本地女性第七大的致命癌症1。
卵巢癌成因未明,但醫學界普遍相信,45歲以上、從未生育、不能生育、性早熟或更年期來得較晚等均屬於高危因素 2。而近年醫學研究亦證實,女性如攜帶遺傳性的BRCA1或BRCA2基因突變,罹患卵巢癌的風險會較高3。

疾病資訊

卵巢癌概覽 

  • 什麼是卵巢癌?
    卵巢細胞組織若異常增生,便會形成卵巢癌。卵巢癌種類很多,最常見的稱為上皮性卵巢癌(Epithelial Ovarian Cancer),癌細胞生長於卵巢壁,九成個案均屬此類2。醫學界認為許多嚴重卵巢癌個案,癌細胞可能源自輸卵管,其後才蔓延至卵巢壁4。

  • 香港發病率:
    根據醫院管理局香港癌症資料統計中心數字,2014年卵巢癌屬香港女性十大常見癌症,排名第六位。而卵巢癌更是本地女性第七大致命的癌症1,其排名甚至比排第九位、更為女性熟悉的子宮頸癌為高,反映卵巢癌對婦女健康的威脅,絕不低於子宮頸癌1。

  • 卵巢癌分類2 :
    卵巢癌種類 性質
    上皮性卵巢癌
    (Epithelial Ovarian Cancer)
    佔90%卵巢癌個案;癌細胞生長於卵巢表面的上皮層。
    生殖細胞卵巢癌
    (Germ Cell Ovarian Cancer)
    常見於未滿30歲的年輕患者。製造卵子的細胞出現癌變,屬於較罕見的種類。
    性索間質癌
    (Sex Cord Stromal Cancer)
    製造性激素的細胞出現癌變。屬於較少見的種類。
    交界性腫瘤
    (Borderline Tumor)
    介乎於明顯惡性或明顯良性之間的腫瘤。常見於年輕、更年期前的婦女。

 

  • 卵巢癌的成因 :
    確切成因未明,但女性的排卵過程,令卵巢組織輕微破裂與修復,或會誘發細胞異常生長5。而若屬於下列高危人士,亦要多加留意2:
    • 超過45歲
    • 從未生育
    • 不能生育
    • 性早熟,或較遲絕經( * 一般女性於45-55歲期間絕經)


  • 此外,以下情況都可能曾加罹患卵巢癌的風險,常見包括5 :
    • 體重超標,食用過多脂肪;
    • 有自然流產或不孕現象;
    • 曾罹患乳癌;
    • 停經後使用荷爾蒙補充療法超過五年。
    除了上述的生理與環境因素,近年不少醫學研究發現,帶有BRCA基因變異的女性,罹患卵巢癌風險較高。有研究指出,估計現時約15%卵巢癌患者帶有變異的BRCA1或BRCA23。另一項研究則指出,44%沒有家族病史的卵巢癌患者,驗出帶有BRCA基因缺陷6。

診斷及自我檢查

  • 卵巢癌可以自我檢查嗎?
    卵巢位處盤腔深處,故此難靠一般檢查(如觸診)來確診。不過,一些常見徵狀可以多加留意2,包括: 
    • 腹部腫脹;
    • 腹部感到有壓力、不適甚至疼痛;
    • 腸胃不適,例如胃灼熱、噁心、鼓脹;
    • 大便習慣改變,有人便秘,也有人腹瀉;
    • 小便不正常,尿意頻繁,經常要上洗手間;
    • 感到疲倦,沒有胃口;
    • 有人體重下降,也有人增加,原因不明;
    • 月經出現變化,又或者過了更年期後忽然出血;
    • 性行為時感到疼痛。

 
然而,即使出現上述徵狀,並不代表一定患上卵巢癌。如有懷疑,應及早諮詢婦產科醫生。
 

認識BRCA基因
可能你已從女星安祖蓮娜祖莉的新聞中,知道帶有BRCA基因變異是乳癌的成因之一。其實,許多新近醫學研究均明確指出,BRCA基因變異與卵巢癌,同樣關係密切。

• 什麼是BRCA基因?
BRCA基因屬於腫瘤抑制基因的一種,能製造協助修補受損去氧核醣核酸(DNA)的蛋白質。所謂癌症,是指器官內的細胞出現異常的分裂、繁殖,積聚成為癌腫瘤,若細胞DNA受損,可導致癌細胞出現。換言之,正常的BRCA能維持細胞的基因穩定性,從而壓抑癌細胞生長3。

• BRCA基因變異與癌症有什麼關係?
正常的BRCA基因,可壓抑癌細胞生長。然而,若帶有不正常的BRCA基因,則可能成為致癌風險3。BRCA基因可分為BRCA1及BRCA2。現時已有許多醫學研究證實,若果帶有或遺傳有基因變異的BRCA1或BRCA2,患卵巢癌的風險較高3。

• BRCA基因突變如何遺傳下一代?對家庭有什麼影響?
有問題的BRCA1或BRCA2基因,可以由母親或父親遺傳下一代;若母親或父親攜帶BRCA基因突變,每一次生育都有一半機會遺傳給孩子3。而根據香港醫學專科學院引述的本地研究數據,在914個屬BRCA基因變異高危家庭當中,有8.5%被檢測出帶有基因變異7 。

• BRCA基因突變而引致卵巢癌,是否常見?
根據美國國家癌症研究所(NCI)的SEER癌症統計概覽(SEER Cancer Statistics Review),從2011-13年的數據分析,估計有1.3%的女性會在一生中患上卵巢癌8。
有研究數據顯示,40%遺傳BRCA1基因變異的女性會患上卵巢癌;至於遺傳BRCA2基因的人士,罹患卵巢癌的機會亦達18%9。
不過,每一個人的實際患癌風險,還會受年齡及其他修飾基因(genetic modifiers)等因素的影響7。

BRCA基因缺陷,會否已經和我很「埋身」?

BRCA基因突變與我有關嗎?
估計現時約15%卵巢癌患者帶有變異的BRCA1或BRCA23。怎樣知道自己是否有BRCA基因問題?

根據美國國家癌症資訊網(NCCN)於2017年發布與BRCA基因有關的乳癌及卵巢癌評估指引,建議以下人士接受BRCA基因檢測10 :

  • 有家族成員已知帶有BRCA1或BRCA2基因變異
  • 符合以下一項或以上情況的乳癌患者
    • 45歲或以前確診
    • 50歲或以前確診
      • 額外原發性乳癌
      • 有一個或以上有血緣近親患上乳癌
      • 有一個或以上近親患上胰臟癌
      • 有一個或以上親屬患上前列腺癌
      • 家族病史不明
    • 60歲或以前確診
      • 三陰性乳癌
    • 於任何年齡確診
      • 兩個或以上有血緣近親,於任何年齡患上乳癌、胰臟癌或前列腺癌
      • 一個或以上有血緣近親,於50歲或前患上確診乳癌
      • 一個或以上有血緣近親患卵巢癌
      • 有血緣的男性近親患上乳癌
      • 與基因變異相關的種族(如德系猶太裔),不論有否家族病史
  • 曾患上卵巢癌病
  • 任何年齡的胰臟癌患者,並有一個或以上有血緣近親於任何年齡患上卵巢癌、或於50歲或以前患上乳癌、或有兩個親屬於任何年齡患上乳癌、胰臟癌或前列腺癌
  • 曾患胰臟癌的德系猶太裔人士
  • 在未進行胚層突變分析的腫瘤檢測中,發現BRCA1/2基因變異
  • 如果家族病史:
    • 有第一層或第二層血緣近親符合上述任何條件
    • 第三層近親患有乳癌及/或卵巢癌,或有兩個或以上有血緣近親患上乳癌(最少一人於50歲或以前確診乳癌)及/或卵巢癌
    (節錄自NCCN Clinical Practice Guidelines in Oncology. Version 2.2017.Genetic/Familial High Risk Assessment: Breast and Ovarian)


許多醫學專家都同意,有乳癌或卵巢癌家族病史的人士,即使自己沒有患癌,仍可以考慮接受BRCA基因檢測。例如2013年美國預防服務工作組(United States Preventive Services Task Force)建議,女性如有家族成員曾經患上乳癌、卵巢癌、輸卵管癌或腹膜癌,應評估家族是否有BRCA基因病變11。

我是卵巢癌患者,接受基因檢測對我有什麼幫助? 

由於醫生可以透過卵巢癌患者的基因檢測結果,考慮不同的治療方案,所以,卵巢癌患者應該考慮接受基因檢測12。

此外,BRCA基因變異有家族遺傳的可能,卵巢癌患者若能透過基因檢測,確認是否有BRCA基因變異及種類,有助家人了解自己的患癌風險,保障家人健康。

縱觀現時國際醫學界對於卵巢癌患者接受BRCA基因檢測的指引各有不同。美國婦產科醫學會(American Congress of Obstetricians and Gynecologists)於2009年發表的建議,認為卵巢癌患者可在基因輔導(Genetic Counselling)的協助下,選擇接受基因檢測及BRCA 1或BRCA2基因突變檢查13。至於美國臨床腫瘤科學會(American Society of Clinical Oncology)則建議,上皮細胞卵巢癌(Epithelial Ovarian Cancer)的女性患者即使沒有家族病史,亦可考慮接受BRCA基因檢測14。

BRCA基因檢測如何進行7?

  1. 先向家庭醫生徵詢意見,以作初步問診及檢查。
  2. 在醫生轉介下,到已獲認證的化驗所,按經過多重驗證的方法,進行所需檢驗。
  3. BRCA基因檢測,可透過抽取血液及唾液進行,化驗所抽取病人相關樣本後,會透過儀器將DNA分離,然後進行基因排序15,以檢查基因有否異常的形態。 

什麼是基因輔導?
在基因測試進行前,受相關專業訓練的醫生、護士或基因輔導專家,會為接受檢測的人士進行基因輔導,內容除了講解測試方法和風險外,也會仔細分析不同測試結果的臨床意義,以及可能對受檢者及其家人帶來的影響,包括情緒、生育計劃、篩查及治療的相關決定等。然後才讓受檢者決定是否接受相關的基因測試7。
(*備註:香港醫學專科學院提醒公眾,如在沒有恰當的指引、輔導和數據解讀的情況下,自行接受基因檢測,除了有機會承受額外的醫療風險,更有可能獲得錯誤的檢驗結果,並因缺乏專業人士的講解,引致不必要的憂慮或虛假的安全感7。)

治療方案

卵巢癌治療方案的選擇
卵巢癌的治療方案,需要根據其癌症分類、病情階段等多方面因素來決定,其中常見的治療選擇包括外科手術、化學治療(化療)、放射治療(電療)及標靶治療等2,16。

  • 外科手術:
    最常見的卵巢癌治療方法,適用於大部份卵巢癌個案。手術的主要目的是縮小腫瘤,而決定切除哪些部位,會按病情而有不同的選擇,可以是切除整個子宮、切除卵巢或輸卵管、切除腹腔器官表面的脂肪保護組織,有時亦會考慮切除卵巢周邊的淋巴組織2。

  • 化學治療:
    用藥物破壞並擾亂病人癌細胞的生長及分裂。有時可作為外科手術後的鞏固治療;或接受外科手術前,先使用化療縮小癌腫瘤,增強外科手術的效果。

    現時常用於治療卵巢癌的化療藥,包括紫杉醇(paclitaxel)及卡鉑(carboplatin)。療程通常透過靜脈注射人體,約六至八次,每三、四星期一次2。

    大部分化療藥物都會引致副作用,而程度會受藥物種類、劑量及病人體質影響。一般而言,出現副作用的原因是療效引致快速生長中的癌細胞死亡所致,常見包括腸道、口腔及血液細胞。所以,許多副作用都環繞相關器官,包括失去食慾、噁心、嘔吐、口腔潰爛、脫髮、疲憊等。化療亦會減低血液細胞數目,因而增加病人受感染、出血、瘀傷等風險16。

    部份化療副作用為短暫出現。但患者如有任何不適,應及早向醫護人員反映。

  • 放射治療 :
    透過高能量X光線消滅癌細胞。因卵巢位置較深,容易影響療效,若癌細胞生長的位置較為集中、或較為接近骨盆,醫生或會選用放射治療2。

  • 標靶治療 :
    透過藥物阻截癌細胞獨有的生長訊號,屬於較新型的癌症治療方法16。
    其中一種屬於PARP抑制劑,適用於帶有BRCA基因變異的患者。PARP(poly ADP-ribose polymerase)本身是一種能修補細胞DNA的蛋白質,與BRCA1及BRCA2正常基因有相同的功用。然而,帶有BRCA基因變異的卵巢癌患者,身體會依靠PARP來修補細胞,PARP抑制劑正正阻斷這個修補細胞的訊號,從而令癌細胞凋亡16。


    另一種標靶治療為抗血管增生治療(angiogenesis inhibitor),其原理是透過減少血管新生促進因子,或增加血管新生抑制因子的方法,抑制腫瘤血管內皮細胞,令腫瘤萎縮,達到治療效果16。

疾病小貼士

抗癌路上,患者會面對許多難關,不單是身體上的各種不適,心理壓力亦會隨著病情與療程的進展而起伏不定。不過,若有妥善的護理、充足的預備,並有家人、病友的支持,卵巢癌患者會更有力量闖過這一關。

治療期間的護理:

  • 充足休息:卵巢癌患者接受手術後,可能需要留院約一星期。許多患者會感到疲累,需要更長時間休息,期間可妥善安排日常生活作息,凡事量力而為2。
  • 注意飲食:有些患者會有腸道不適,如出現便秘、腹瀉或腹痛等。多吃高纖食物可舒緩便秘;多飲開水除了有助排便,亦可作為腹瀉時補充水分之用;少吃多餐,避免過飽,也可減輕腸胃的負擔2。
  • 免拿重物:多使用工具輔助提物,可請家人分擔家務2。
  • 適量運動:任何癌症患者在治療前後,應盡量維持日常的運動。卵巢癌患者仍然可以進行下肢的運動,但若有下肢淋巴水腫問題,應在進行劇烈或阻力運動前,接受專業人士的評估17。
  • 按摩淋巴:若接受淋巴切除手術,術後患者可能出現淋巴水腫,令腿部腫脹。按摩或活動腫脹部位,可暢通淋巴管道;穿著特別設計的衣物,有消腫作用;可向醫院查詢相關的病人支援活動2。
  • 舒適美容:如果因為化療令皮膚出現變黑、脫皮、乾燥、痕癢或對陽光敏感,適當的護膚或衣著穿戴,有助改善情況。例如可以在痕癢處撒上粟粉(corn flour);在乾燥處可塗潤膚膏;外出時可戴帽子、穿長袖上衣和長褲,必要時可塗用防曬產品18。
  • 保持正面:樂觀、祥和的心情,有助患者應對治療期間,身體、心理以致實際生活所面對的壓力;多與親朋、病友分享心事,也可放鬆心情。


本地病人支援網絡:

惠蘭社
婦科癌患者及家屬
電話:3656 0700

向日葵互助協會
乳癌及婦科癌患者
電話:3656 0838

展晴社
乳癌及婦科癌
電話:2595 4165

香港創域會
所有類型癌症患者及家屬
電話:3656 0799

 

網站資訊連結:

National Cancer Institute-BRCA 1 and BRCA2: Risk and Genetic Testing
http://www.cancer.gov/about-cancer/causes-prevention/genetics/brca-fact-sheet

Cancer Research UK: Ovarian Cancer
http://www.cancerresearchuk.org/about-cancer/type/ovarian-cancer/

American Cancer Society: Ovarian Cancer
http://www.cancer.org/cancer/ovariancancer/

Target Ovarian Cancer
http://www.targetovariancancer.org.uk/

香港遺傳及高危乳癌普查計劃
http://www.hrbcp.org/chi/About_the_Programme_P1.htm

參考

  1. Hong Kong Cancer Registry, Hospital Authority. Available at:https://www3.ha.org.hk/cancereg/pdf/factsheet/2014/ovary_2014.pdf. Accessed on 14 March 2017.
  2. Hong Kong Cancer Fund. Understanding: Ovarian Cancer.
  3. National Cancer Institute. BRCA1 and BRCA2: Cancer Risk and Genetic Testing. Available at: http://www.cancer.gov/about-cancer/causes-prevention/genetics/brca-fact-sheet. Accessed on 14 March 2017.
  4. Reade C, et al. J Obstet Gynaecol Can 2014;36(2):133–140.
  5. Hospital Authority. 智友站: 卵巢癌.Available at: http://www21.ha.org.hk/smartpatient/tc/cancerin_focus/details.html?id=153. Accessed on 14 March 2017.
  6. Alsop K, et al. J Clin Oncol 2012; 30:2654-63.
  7. Hong Kong Academy of Medicine. Available at: http://www.hkam.org.hk/news/press_release/130528_HKAM_BRCA_statement_Chi_Final.pdf. Accessed on 14 March 2017.
  8. National Cancer Institute. SEER Cancer Statistics Review. Cancer Stats Fact: Ovarian Cancer. Available at: https://seer.cancer.gov/statfacts/html/ovary.html. Accessed on 14 March 2017.
  9. Chen S,et al.J Clinical Oncol 2007; 25(11):1329–1333.
  10. NCCN Clinical Practice Guidelines in Oncology. Version 2.2017. Genetic/Familial High Risk Assessment: Breast and Ovarian. Available at: https://www.nccn.org/professionals/physician_gls/PDF/genetics_screening.pdf. Accessed on 14 March 2017.
  11. U.S. Preventive Services Task Force. AHRQ Publication No. 12-05164-EF-3. December 2013.
  12. American Association for Clinical Chemistry. What Are Genetic Tests for Targeted Cancer Therapy? Available at: https://labtestsonline.org/understanding/analytes/cancer-therapy/. Accessed on 14 March 2017.
  13. Lambert M. Am Fam Physician 2009:15:1505-7
  14. Lu KH, et al. J Clin Oncol 2014:32:833-41
  15. Breastcancer.org website. Genetic Testing Facilities and Cost. Available at: http://www.breastcancer.org/symptoms/testing/genetic/facility_cost. Accessed on 14 March 2017.
  16. NCCN guidelines for Patients Ovarian Cancer. Version1.2015. Available at: https://www.nccn.org/patients/guidelines/ovarian/. Accessed on 14 March 2017.
  17. Schmitz K, et al. Official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College of Sports Medicine. American College of Sports Medicine Roundtable on Exercise Guidelines for Cancer Survivors. J ACSM 2010:1409-1426.
  18. Hong Kong Cancer Fund.化療及電療的副作用. Available at: http://www.cancer-fund.org/tc/cancer_coping.html. Accessed on 14 March 2017.

027.WC.022 10/07/2017

簡介

乳癌是香港女性最常見的癌症。醫院管理局香港癌症資料統計中心2014年的數據顯示,乳癌為本地女性常見癌症之首位,多達3,868人發病,此外也是本地女性的第三大致命癌症,排名僅次肺癌與大腸癌1。

根據本地乳癌研究,接近七成的女性乳癌患者,年齡介乎40-59歲,而當中確診乳癌的平均年齡為51.2歲,年齡中位數為49.9歲2。不過,如果乳癌是由遺傳所致,女性傾向在較年輕階段發病(通常停經前)3 。而乳癌相關基因,例如BRCA基因對患者的影響,亦成為醫學界近年關注的問題。

疾病資訊

乳癌概覽

乳癌是香港常見的癌症,可能你身邊都有親人朋友患上乳癌,或者你自己也是患者。你對於乳癌認識多深?是否了解乳癌的最新診治趨勢?

  • 什麼是乳癌?
    不正常的細胞失控增生,便會形成癌症。當惡性腫瘤出現於乳房,就形成乳癌。乳癌會侵襲乳房組織,擴散至腋下淋巴腺,以至身體其他部位 4。

  • 乳癌成因
    正如許多癌症都成因複雜,乳癌亦然。根據香港乳癌基金會的《香港乳癌資料庫第七號報告》(2015年出版),統計本地14,400名乳癌患者的資料,發現有下列十大高危因素2:
    缺乏運動(每周少於3小時) 77.2%  
    從未餵哺母乳 65.5%  
    高度精神壓力(超過一半時間) 37.3%  
    超重/肥胖 37.2%  
    沒有生育/延遲生育(35歲後首次生育) 24.5%  
    飲食多肉類或乳類製品 14.5%  
    有乳癌家族病史 14.4%  
    提早初經(少於12歲) 13.5%  
    使用荷爾蒙補充劑 6.2%  
    飲酒 4.6%  

    除了上述的生活與環境因素,基因變異與癌症的關係,亦愈來愈受到醫學界的關注。例如帶有BRCA基因變異的女性,患上乳癌的機會較一般女性高出10倍;至於男性,風險更可高出60倍3。
     

  • 在香港,乳癌普遍嗎?
    乳癌是現時本地女性最常見的癌症。根據醫院管理局香港癌症資料統計中心2014年的數字顯示,乳癌是香港女性十大常見癌症之首,發病數字達3,868宗1; 同時,乳癌亦是女性第三大致命癌症1,排名僅次肺癌及大腸癌。當年全港共有604人死於乳癌1。


  • 乳癌的常見徵狀
    超過90%女性乳癌個案,都是由發現乳房有硬塊開始。而常見徵兆包括5:


    乳房:
    形狀或大小改變;
    皮膚凹陷;
    皮膚變厚或出現硬塊。  

    乳頭:
    乳頭凹陷;
    出現硬塊或變厚;
    流出血跡。 

    手臂:
    腋下腫脹或有硬塊。 

    至於乳房有疼痛或腫脹感覺,很多時候與月經來潮有關,未必是患癌的徵狀。

診斷及自我檢查

乳癌能否自我檢查/預防?

根據香港乳癌基金會2015年公佈的統計,84.5%香港乳癌患者都是無意中自己發現患癌,這是本地最主要發現患癌的途徑2。事實上,愈早發現乳癌,治療的選擇更多、治療效果更好,所以建議40歲以上女性對乳房健康應更具警覺性,每月自我檢查乳房2。而定期接受臨床乳房檢查、乳房X光造影檢查、乳房聲波檢查,均有助監察乳房健康4。

至於乳癌高危族群,更需注意個人乳房健康。而其中一個醫學界十分關注的高危因素,是乳癌相關基因變異。究竟乳癌與身體的基因,有什麼關係?

BRCA基因與乳癌

可能你已從女星安祖蓮娜祖莉的新聞中,知道帶有BRCA基因變異是乳癌的成因之一。究竟這個基因變異,如何與乳癌關係如此密切?

  • 什麼是BRCA基因?
    BRCA基因屬於腫瘤抑制基因的一種,能製造協助修補受損去氧核醣核酸(DNA)的蛋白質。所謂癌症,是指器官內的細胞出現異常的分裂、繁殖,積聚成為腫瘤,若細胞DNA受損,可導致癌細胞出現。換言之,正常的BRCA能維持細胞的基因穩定性,從而壓抑癌細胞生長6。

  • BRCA基因變異與癌症有什麼關係?

    正常的BRCA基因,可壓抑癌細胞生長。然而,若帶有不正常的BRCA基因,則可能成為致癌風險6。

    BRCA可分為BRCA1及BRCA2。現時已有許多醫學研究證實,若果攜帶或遺傳有基因缺陷的BRCA1或BRCA2,患乳癌的風險較高。

    根據美國國家癌症協會(National Cancer Institute)引述的醫學研究數據指出,遺傳BRCA基因變異的女性於70歲前患上乳癌的風險比率,明顯較一般人更高──攜帶BRCA1基因變異患乳癌風險為57-65%、BRCA2則大約45-49%7,8。相比普通女性,一生中患上乳癌的風險僅大約12%6。

  • BRCA基因突變而致癌,是否常見?
    癌症成因甚多,家族病史、生活習慣、環境因素等都與癌症有關,故難以單一因素評估乳癌成因。不過,根據香港遺傳性乳癌家族資料庫的研究數據,分析2,117名較年輕時被確診乳癌或卵巢癌、家族有多人患上乳癌、卵巢癌、前列腺癌或BRCA相關癌症的人士,發現197人(9.3%)有BRCA基因突變,其中BRCA1基因突變佔41.6%,BRCA2基因突變佔58.4%3。

    研究再為這197名有BRCA突變人士的398位家人進行測試,結果有187名(47%)家屬同樣帶有BRCA基因變異,包括癌症患者與非癌症患者3。

  • BRCA基因突變會否遺傳下一代?對家庭有什麼影響?
    BRCA變異基因,可以由母親或父親遺傳下一代6。而根據香港醫學專科學院引述的本地研究數據,在914個屬BRCA基因變異的高危家庭當中,有8.5%被檢測出帶有基因變異9 。

    BRCA基因缺陷,會否已經和我很「埋身」?


檢測BRCA基因突變

據醫學界的估計,約有 20-25%的遺傳性乳癌與帶有基因缺陷的BRCA1或BRCA2有關6。檢測BRCA基因突變,對乳癌患者及其家屬,都有莫大意義。

誰人需要接受BRCA基因檢測?
根據美國國家癌症資訊網(NCCN)於2017年發布與BRCA基因有關的乳癌及卵巢癌評估指引,建議以下人士接受BRCA基因檢測10:

  • 有家族成員已知帶有BRCA1或BRCA2基因變異
  • 符合以下一項或以上情況的乳癌患者
    • 45歲或以前確診
    • 50歲或以前確診
      • 額外原發性乳癌
      • 有一個或以上有血緣近親患上乳癌
      • 有一個或以上近親患上胰臟癌
      • 有一個或以上親屬患上前列腺癌
      • 家族病史不明
    • 60歲或以前確診
      • 三陰性乳癌
    • 於任何年齡確診
      • 兩個或以上有血緣近親,於任何年齡患上乳癌、胰臟癌或前列腺癌
      • 一個或以上有血緣近親,於50歲或前患上確診乳癌
      • 一個或以上有血緣近親患卵巢癌
      • 有血緣的男性近親患上乳癌
      • 與基因變異相關的種族(如德系猶太裔),不論有否家族病史
  • 曾患上卵巢癌病
  • 曾患上乳癌的男性
  • 任何年齡的前列腺癌患者,並有一個或以上有血緣近親於任何年齡患上卵巢癌、或於50歲或以前患上乳癌、或於任何年齡患上前列腺癌
  • 任何年齡的胰臟癌患者,並有一個或以上有血緣近親於任何年齡患上卵巢癌、或於50歲或以前患上乳癌、或有兩個親屬於任何年齡患上乳癌、胰臟癌或前列腺癌
  • 曾患胰臟癌的德系猶太裔人士
  • 在未進行胚層突變分析的腫瘤檢測中,發現BRCA1/2基因變異
  • 如果家族病史:
    • 有第一層或第二層血緣近親符合上述任何條件
    • 第三層近親患有乳癌及/或卵巢癌,或有兩個或以上有血緣近親患上乳癌(最少一人於50歲或以前確診乳癌)及/或卵巢癌

    許多醫學專家都同意,有乳癌或卵巢癌家族病史的人士,即使自己沒有患癌,仍可以考慮接受BRCA基因檢測。例如2013年美國預防服務工作組(United States Preventive Services Task Force)建議,女性如有家族成員曾經患上乳癌、卵巢癌、輸卵管癌或腹膜癌,應評估家族是否有BRCA基因病變 11。

我是乳癌患者,接受BRCA基因檢測對我有什麼幫助?
BRCA基因變異有家族遺傳的可能,乳癌患者若能透過基因檢測,確認是否有BRCA基因變異及種類,有助家人了解自己的患癌風險,保障家人健康。此外,基因檢測結果有助醫生決定不同癌症的治療方案12。 

我是男性。我也需要檢測BRCA基因突變嗎?
男士也有機會患上乳癌,而一項美國研究更指出,男士若帶有BRCA基因變異,患上乳癌的機會較普通男士為高,並於30-40多歲期間最為高危,其後患乳癌風險隨年齡下降。帶有BRCA2基因變異的男性患上乳癌風險,會較BRCA1為高13。

BRCA基因檢測如何進行?

  1. 先向家庭醫生徵詢意見,以作初步問診及檢查9。
  2. 在醫生轉介下,到已獲認證的化驗所,按經過多重驗證的方法,進行所需檢驗9。
  3. BRCA基因檢測,可透過抽取血液或唾液進行測試,化驗所抽取病人相關樣本後,會透過儀器將DNA分離,然後進行基因排序,以檢查基因有否異常的形態14。

什麼是基因輔導?
在基因測試進行前,受相關專業訓練的醫生、護士或基因輔導專家,會為接受檢測的人士進行基因輔導,內容除了講解測試方法和風險外,也會仔細分析不同測試結果的臨床意義,以及可能對受檢者及其家人帶來的影響,包括情緒、生育計劃、篩查及治療的相關決定等。然後才讓受檢者決定是否接受相關的基因測試9。
(*備註:香港醫學專科學院提醒公眾,如在沒有恰當的指引、輔導和數據解讀的情況下,自行接受基因檢測,除了有機會承受額外的醫療風險,更有可能獲得錯誤的檢驗結果,並因缺乏專業人士的講解,引致不必要的憂慮或虛假的安全感9。)

治療方案

乳癌治療方案2

乳癌治療經過多年發展,治療的選擇更多,療效亦大為改善,不同期數、不同病情的乳癌患者,均可以選擇更個人化的治療方案,對抗頑疾。 

  • 外科手術
    在香港,絕大部份乳癌患者(98.2%)都有接受手術治療2。其中三分之二接受乳房切除手術(婦女可考慮同時或手術後才接受乳房重建手術2)、三分之一接受乳房保留手術。通常乳房手術會與淋巴結手術(包括前哨淋巴切片、腋下淋巴切除)同時進行,以確定癌症的擴散程度2。

  • 化療
    逾六成的香港乳癌患者接受化療,其中有9.4%屬於手術前的前置化療2。而70歲以上的乳癌患者,不論癌症期數,接受化療的比例均遠低於70歲以下的患者2。化療原理是以細胞毒性藥物來消滅或抑制癌細胞生長,療程通常會混合多種藥物,原理同樣是破壞細胞增生的能力4。另有2.3% 患者,會接受紓緩性化療2。 

  • 放射治療
    逾六成的本地乳癌患者2,會接受俗稱「電療」的放射治療,原理是透過游離輻射,破壞細胞基因,停止細胞繁殖的功能,殺死癌細胞,而治療位置包括乳房、胸壁或周邊淋巴結2。超過九成接受乳房保留手術的患者,會輔以電療作為療程的一部份,希望達到與乳房切除手術相同的效果2。另一方面,接受乳房切除手術的患者,若癌腫瘤較大、多粒淋巴結遭癌細胞入侵、或於血管與淋巴管道中發現癌細胞,亦需接受電療2。

  • 內分泌治療
    又稱「荷爾蒙治療」。女性荷爾蒙──雌激素與孕酮,都是乳癌細胞的生長素,如果乳癌患者對這兩種荷爾蒙體有呈陽性反應,便可透過藥物抑制,以延緩乳癌腫瘤生長2。據香港統計,2014年有66.7%乳癌患者,曾經接受內分泌治療2。常用藥物包括抗雌激素及芳香環轉化酶抑制劑(Aromatase Inhibitors,簡稱AIs):

    抗雌激素:收經前後婦女均適用,藥物會針對性干擾乳癌細胞的雌激素受體2。
    芳香環轉化酶抑制劑:只適用於已收經婦女,原理是減低體內的雌激素水平2。 

  • 標靶治療
    透過藥物阻截癌細胞獨有的生長訊號,屬於較新型的癌症治療方法。乳癌的標靶治療適用於第二型人類上皮生長因子(HER2)受體呈陽性的患者,根據香港乳癌基金會的統計,2014年香港有逾四成屬於此類型的患者,接受標靶治療。最常用的標靶藥物為曲妥珠單抗2。
     

疾病小貼士

治療後的身心調適

隨著醫療技術的改進,以及更多病人能及早確診,然而,確診癌症及治療過程,仍然對患者帶來巨大的震撼,身心均受影響。例如接受手術,最常見的不適是傷口痛楚(佔16%);超過55%接受化療的患者會受副作用影響而感到身體嚴重不適,包括嘔吐及食慾不振;接受電療患者有9.9%表示有皮膚灼傷。至於接受內分泌治療與標靶治療的患者,雖然超過八成均表示沒有或只感到輕微不適,但仍有少量患者會出現潮熱、骨痛或疲倦等的副作用2。 

不過,許多走過對抗乳癌路的患者都在患病經歷中,更深刻認識生命,並透過調適身心,展開痊癒後的新生活。

乳癌患者心理與生活調節2

改變飲食習慣 74.8%  
多做運動 61.6%  
服用健康補充劑 25.1%  
減少工作量 19.7%  
辭掉工作 12.3%  
直接向人傾訴 54.8%  

(資料來源:香港乳癌基金會《香港乳癌資料庫第七號報告》2015年出版) 

本地乳癌病友組織

向日葵互助會(乳癌及婦科癌患者)
電話:3656 0838 

展晴社(乳癌及婦科癌)
電話:2595 4165 

妍康會(乳癌患者)
電話:3667 3288 

妍進會(乳癌患者)
電話:3517 6103

蕙蘭社(婦科癌患者及家屬)
電話:3656 0700 

CanSurvive(以英語為母語的癌症病人及家屬)
電話:2328 2202

參考

  1. Hospital Authority. Hong Kong Cancer Registry. Available at: http://www3.ha.org.hk/cancereg/pdf/factsheet/2014/breast_2014.pdf. Accessed on 14 March 2017.
  2. Hong Kong Breast Cancer Foundation. Breast Cancer Registry No. 7. 2015.
  3. Hong Kong Hereditary Breast Cancer Family Registry. Basic Facts of Hereditary Cancers. Available at: http://www.asiabreastregistry.com/tw/hereditary-breast-cancers-hk. Accessed on 14 March 2017.
  4. Hong Kong Breast Cancer Foundation. About Breast Cancer. What is Breast Cancer? Available at: https://www.hkbcf.org/content.php?cid=5&tid=2&lang=chi. Accessed on 14 March 2017.
  5. Hong Kong Cancer Fund. Understanding: Breast Cancer. Available at: http://www.cancer-fund.org/upload/booklets/file/2015 Cancer Booklet with No HSBC Logo/Breast Cancer Pdf 2015C.pdf . Accessed on 14 March 2017.
  6. National Cancer Institute. BRCA1 and BRCA2: Cancer Risk and Genetic Testing. Available at:  http://www.cancer.gov/about-cancer/causes-prevention/genetics/brca-fact-sheet. Accessed on 14 March 2017.
  7. Antoniou A, et al. Average Risks of Breast and Ovarian Cancer Associated with BRCA1 or BRCA2 Mutations Detected in Case Series Unselected for Family History: A Combined Analysis of 22 Studies. Am J Hum Genet 2003;72:1117-1130.
  8. Chen S et al. Meta-Analysis of BRCA1 and BRCA2 Penetrance. J Clin Oncol 2007;10:25(11):1329-33.
  9. Hong Kong Academy of Medicine. Available at: http://www.hkam.org.hk/news/press_release/130528_HKAM_BRCA_statement_Chi_Final.pdf. Accessed on 14 March 2017.
  10. NCCN Clinical Practice Guidelines in Oncology. Version 2.2017. Genetic/ Familial High-Risk Assessment: Breast and Ovarian. Available at: https://www.nccn.org/professionals/physician_gls/PDF/genetics_screening.pdf. Accessed on 14 March 2017.
  11. Moyer V, et al. U.S. Preventive Services Task Force. Risk Assessment, Genetic Counseling, and Genetic Testing for BRCA-Related Cancer in Women: U.S. Preventive Services Task Force Recommendation Statement. Ann Intern Med. 2014;160:271-281.
  12. American Association for Clinical Chemistry. Genetic Tests for Targeted Cancer Therapy. Available at: https://labtestsonline.org/understanding/analytes/cancer-therapy/. Accessed on 14 March 2017.
  13. Tai YC, et al. Breast Cancer Risk Among Male BRCA1 and BRCA2 Mutation Carriers. J Natl Cancer Inst 2007;99:1811–4.
  14. Breastcancer.org website. Genetic Testing Facilities and Cost. Available at:  http://www.breastcancer.org/symptoms/testing/genetic/facility_cost. Accessed on 14 March 2017.

028.WC.022 10/07/2017
此網站為香港市民提供疾病資訊。 | ©阿斯利康 2018 版權所有。
  • 關於阿斯利康
  • 聯絡我們
  • 隱私政策
  • 條款及細則
  • 網站地圖
此網站為香港市民提供疾病資訊。
©阿斯利康 2018 版權所有。

  • 心血管病

    心血管病

    • 冠心病
    • 高膽固醇
    • 高血壓
  • 糖尿病

    糖尿病

    • 二型糖尿病
  • 呼吸系統疾病

    呼吸系統疾病

    • 哮喘
    • 慢性阻塞性肺病
  • 腸胃疾病

    腸胃疾病

    • 腸易激綜合症
    • 胃酸倒流
    • 幽門螺旋桿菌
  • 癌症

    癌症

    • 肺癌
    • 卵巢癌
    • 乳癌
  • 語言

    語言

    • 简体中文
    • 繁體中文